站内搜索
灌注工艺
来源:原创    作者:王海    发布时间:2010-11-03 13:48

灌注工艺

 

灌注工序

1导管选配

根据桩径桩长选择导管的直径. 长度。如果灌注直径600的桩就应考虑导管的直径了.

2施压测试

新买的导管可通过施压测试导管的密封情况。导管平铺地面对接,由高至低摆放,内部充满清水,顶部密封后使用氧气向内部施压,观察导管有无漏水迹象。

3下管

下管位置对准护筒及笼子中心,下管时清理导管丝扣及密封圈凹槽处,涂抹润滑油,千万记住上密封圈!

4压差

下管过快或冲孔,可造成导管与桩内产生水压压差,出现泥浆从导管上口流出现象,此时应消除压差,否则将无法封底!消除压差把导管上口降至孔内水面以下直至导管上口不流出泥浆即可。

5悬空

根据桩长计算下管长度,精确计算出导管与孔底悬空距离,悬空距离3050cm。悬空距离少容易堵管或流量慢,距离过大有可能无法封住底

6沉渣

没有根据地质.地下水情况制作泥浆,泥浆含沙率过高,成孔后搁置时间太长,导致孔内沉渣过多!沉渣过多可导致堵管现象,封底困难或无法封底

7封底

无论灌注多大直径,只要是泥浆静压桩(水孔)都要上大料斗,配合使用皮胆,挡板,沙袋

,一次性封住底:即砼一次性把导管埋住。

8埋深

根据灌注的砼方量,测绳测量,计算出砼埋管的深度,理论上埋管深度25米。埋管深度过深导致铸管,埋管深度过浅增加断桩几率。

9补方

理论方量与实际灌入的方量不符时,被叫的砼都灌入孔内没达到设计位置,需要测量后补方

10桩头

桩顶标高上部称为桩头,桩头的体积是桩径的11.5d。桩头的作用是保证桩顶质量。因此灌至桩顶标高时应达到设计要求,并控制桩头体积过大。

11清洗

随着砼灌入,导管被拔出摆放后,首先拆下密封圈,然后立即清洗导管,特别是丝扣对接及密封圈凹槽处一定清洗干净,避免导管因不清洁导致不密封遗留隐患!

预防隐患

1断桩

灌注工艺要求桩身完整性,可保证设计承载要求。如果孔内砼出现端面断开可降低桩身承载力。

1.1拔管过多

灌注泥浆静压桩(水孔),导管上提超出砼埋管深度,导致砼端面出现断层。

1.2等砼时间过长

封底之后砼未能连续跟进,等待时间过长,砼初凝后无法继续灌入。

1.3导管不密封

导管丝扣未扭紧,未上密封圈,导管使用时间过长磨损过度,孔内的泥浆压强作用下,进入导管内部,导管内部砼遇水稀释,失去流速堵管

1.4砼质量问题

砼塌落度,配合比,水泥质量问题,都会导致堵管

 

2铸管

灌注过程中,导管被铸孔内砼中。

2.1等砼时间过长

等待砼时间过长,砼凝固铸管。时间过长可上下活动导管延长砼初凝。

2.2埋深过多

没有根据灌入砼方量拔管,导致砼埋管过深

2.3刮笼

导管刮笼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埋管过深+刮笼。轻度刮笼可用人工转动导管即可。重度刮笼使用钻机旋转并上提导管。如果有振动锤一振即可。

 

3浮笼

灌注过程中钢筋笼被砼顶起来为浮笼

3.1半笼

桩基设计钢筋笼有全笼也有半笼,半笼浮笼的几率大于全笼。

3.2砼塌落度

控制好砼塌落度可降低浮笼几率

3.4时间过长

降低灌注时间,降低砼的初凝度

3.5埋深过多

导管埋深过多,导致阻力过大,孔内砼整体上升!如果埋深较少,灌入的砼阻力较小,直接翻至两侧

3.6流量过快

灌至半笼位置时,应降低灌入砼的流量,待钢筋笼埋深几米后恢复正常流量。                          

顶一下
(19)
100%
踩一下
(0)
0%
本篇编辑:王海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